目前分類:生命體會 (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謝謝網友們,這些日子來的支持和愛護,

為了不讓大家疲於瀏覽不同的網頁,錯失了閱讀好文章的機會,

樂姬和塞卡決定整合兩人的部落格,

即日起,樂姬的新文章(若讀者想要重新閱讀舊文章,還是要回到這裡喔!),

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,

 

最好每天都有些新鮮的變化、刺激,

 

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最近百貨公司週年慶開打了,各家業者無不祭出各種誘人的折扣與促銷,讓平日生性儉約的我,一不小心,將自制力全拋腦後,跟著眾家姊妹們一起大開殺戒,陷入瘋狂血拼購物的循環中。

(是誰想出買五千送五百的回饋活動啊!可怕的商人,抓準消費者的心理,讓人陷入無法停止的輪迴遊戲,難以自拔!)

        不過,經過了幾番征戰後,樂姬發現自己並沒有因為血拼,而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,雖然在購物當下,有一種擁有的快感,可是離開人群,冷靜下來後,我嗅到自己內心,湧起了一絲絲的失落感

        於是我花了一點時間,好好品嚐、思考自己的感覺,我發現這般失落感的背後,其實是罪惡感的變形。

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今年,我親愛的小妹,大學畢業了。

因為父母親工作忙碌的關係,從我五、六歲開始,我幾乎就扮演著「姐兼母職」的雙重角色。

還記得妹妹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時,我是唯一的見證人;等她上幼稚園時,每天早上我得牽著她,護送她平安上學;放學後,盯著她寫功課、洗澡、吃飯;還得接受任性時,耍賴不寫功課的她,以大哭威脅我幫她完成,否則我就等著挨媽媽的罵,說我欺負妹妹。

百口莫辯的我,只能在母親轉身離開後,再偷偷捏她,一吐心中的怨氣。

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     最近因為生活上的變化,突然間,對於教育、教養有了很不一樣的理解與心情。

       以前每當個案或學生來到我的面前,哭訴自己遭受到家庭或爸媽,種種不合理的對待時,我大多都會同情學生的處境,給予他們許多的同理與支持,並對於當事人的父母親感到不諒解,質疑他們的教養態度與作法。

天真的我,認為「只要有愛,一切無礙」,任何事情只要透過堅持、努力,就會有美好的結果,假使情況不如預期,必定是對方沒有用心。這時的我,是以指責、指導的姿態,看待這群早已精疲力竭的父母,強加了許多我個人的價值觀和作法在對方身上,卻忘記了,他們也是需要被理解的一群人

當我採取的是一種對立的立場時,我看到的只是片段的真實,忽略了家長的觀點與心情,我所提出來的建議或策略,並不一定是最適合的解決方案。

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     最近感謝大陸鳳凰網的賞識,讓初入寫作世界的我,有機會到對岸開設部落格,原本我僅是懷抱著單純分享的心情,希望透過文章,使我可以與更多的朋友交流、互動,並藉由輕鬆的文字,讓更多對心理學或諮商有興趣的人,有一個學習的平台或管道。但我萬萬沒想到,大陸網友的回饋和反應,卻反倒讓我體悟出更深的道理,同時,也幫助我看到兩岸文化的差異與多樣。

      即便是心理諮商師,雖然我每天都需要聆聽別人許多的苦水,和被傷害、攻擊的故事,理論上,我對於他人各種行為與反應,應該有較清楚的理解,不容易受他人的起伏,而自己跟著波動,但是當事情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時,我和一般人一樣,還是會難過、沮喪,不過,我仍嘗試瞭解這些事件的意義,並從中獲得學習。

      記得我第一次把自己的作品放在鳳凰網博報時,隔沒多久,開始有網友給我些回應,絕大部分的回饋是支持與認同的,僅有少部分的意見與我的觀點相左。當然,我並沒有預期每一個人都必須接受我的文章,這是一個開放的社會,人人都有發表個人想法的自由與權利,只是在這些反對聲浪中,我感受到某些批評並非是針對我的作品,給予我更全面、多元的建議。

      相反地,我經驗到的是一種「為反對而反對」,以及性別上的刻板印象,這些體悟觸發我進行更深層的思考,究竟這些網友在進行回應時,他們內心真正想表達的內涵為何?何以他們願意花費自己額外的時間與力氣,針對某項議題發表言論?這其中必定有他們在乎的東西,否則他們大可選擇視若無睹,關閉視窗即可。

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 

       前一子,塞卡因為臨時有事,在外過夜一宿,我才發現自己早已習慣,下了班,回到家,打開門,迎面而來便是香噴噴飯菜香的生活,塞卡的離開,讓原本溫馨的家,突然間變得冷清、空盪許多。

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 

        九月,是我母親的生日,在這個特別的月份中,我想寫一篇文章獻給我最親愛的媽媽,讓她知道她對我來說,有多麼的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 很多人曾經問我:「為什麼妳會選擇助人工作啊?這個工作很多時候是吃力不討好,每天要聽別人的苦水,難道妳不會被影響嗎?」

        這個問題,不太容易回答,回想自己當初從金融業跨界至心理領域,我只確定自己對數字沒興趣,我比較喜歡與人互動,但究竟我喜歡跟什麼樣的「人」工作?「人」為何如此吸引我?這些我並不清楚。

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