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學了,學生們紛紛返校,校園又回復熱烘烘的氣氛,不若暑假空蕩蕩的教室,學生們用青春的活力與熱情,為學校注入新的希望。

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,無論成績是好是壞、身高是高是低、個性是動是靜,在這個愛做夢的年紀,他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未來,都滿懷著期待與夢想,也許不切實際,或許出人意表,卻也顯示出他們內心正充滿著行動的能量,想要在生命的這塊畫布上,揮灑出屬於自己的風采。

當然,在創作的過程中,有時難免會超乎大人們可以容許的空間,他們想要突破舊有的框架,嘗試不同的作法,此時,正是考驗著父母、師長容忍力與包容力最好的時機,一個不小心,衝突往往一觸即發。

我的工作便是盡可能的,在對方的立場中,協調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範圍與策略。然而,這並非是我一個人的力量可以達成,倘若當事人彼此都不願意退一步,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,協商大多是以破局收場。

於是,工作越久,我越發現當我們漸漸長大、成熟後,我們很容易不知不覺,就把我們自己認為是「好」的觀念與作法,強加在對方身上,希望對方按照我們的期待演出,尤其是與我們親近的人家朋友,如子女、學生、伴侶、情人、父母等,更是如此。

但假使你曾仔細檢視過,自己對他人要求的內容,你很可能會發現,你的要求往往是反映出你對自己的期待、律己的方式。

原因可能來自於過去這些策略或作法,在你身上曾達到不錯的效果,於是你想將同樣的標準,「分享」給你所關愛的對方。也或許你曾經費盡千辛萬苦,卻無法完成這些期許(也可能是來自於過去師長父母,對你的盼望),因此,你選擇將這個未完成的遺憾,轉嫁給你認為應該(或必須)「勝任」的對象。

但,你可曾想過,你善意的要求,真的符合對方的需求嗎?有時,通往地獄的路,起初都是各種“好意”所鋪設起來的。太為對方著想,不見得對方就能因此而輕鬆。

放手,讓我們所愛的人跌倒,不代表我們漠不關心或見死不救,相反地,當他/她跌倒時,你還願意伸出手,給予肯定與打氣,這樣的愛,才是不自私的。記得綜藝天王豬哥亮,復出後,曾說過一句話,令我印象十分深刻:「珍惜你在低潮時,一直關心你,從不放棄你,比你更相信你自己的人…」,只有學會放棄「控制」,讓所愛的人,體驗他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你預期的道路,才是我們能給予對方最大的禮物

      就像許多家長總希望子女成績好,各項能力都不能輸別人,每天下課排滿了各種補習,英文、數學、鋼琴、美術、作文…等,彷彿子女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,才出人頭地,等他們出社會,他們就會感謝父母的用心與苦心。

卻忘記了,在這個過程中,子女最需要也最想要的,只是父母的愛。

擁有一份完整的愛(無論是來自父母、伴侶或師長),他們就有足夠的力量,面對他們自己的人生,是這般無條件的愛,讓他們學會信任自己,既使面對再大的挫折與困難,他們都有勇氣重新來過,因為他們知道,在那個「被絆倒的瞬間」,自己其實是「加速往前移動」的。失敗,帶來的是更多的成長與學習。

談到這裡,必須跟各位承認,雖然身為諮商師,理當很會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狀態,但我也曾經將自己的標準,套用到他人身上過。我很感謝一位個案,在我們互動近一年的時間中,是他改變了我對「期待」的瞭解,讓我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陪伴與祝福。

     他是一位男大學生,因為人際疏離和孤單,前來尋求我的幫忙。因為他在社交的環境中,很容易感到焦慮,雖然他內心很渴望能與同學自在的互動,可是只要他開口說話,他就會過份地,專注在別人如何評價他的想法中(例如:他會不會覺得我很差、這句話是不是太直接了),無法與人保持順暢的對話,嚴重時,更曾因此退學。

諮商一陣子後,我發現他很喜歡玩「是的…,但是…的遊戲,就是表面上認同我的觀點與作法,但隔一陣子,他便會提出一大堆反駁的例子,不斷地強調自己有多麼的糟糕。無論我用何種方法介入,他總能有效的將我擊退,每一次諮商結束後,我都是帶著挫敗離開,且可以預期的是,下一次諮商的開始,他又會帶來,累積了一個星期的憂鬱心情,絲毫沒有進步,我們之間有難以跨越的鴻溝,我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一致的關心,陪伴著他檢視自己的生活

      經過半年多,漫長的路途後,我開始感到疲累,我懷疑自己是否能給予他適當的協助。此時,我的督導(簡單的說,就是諮商師的諮商師)提醒我「燒水時,沸騰與否,只有一度的差別,但在這之前,看起來變化並不大」,這番話讓我去思考,自己之於個案的意義,為什麼我這麼需要個案「進步」,這究竟是誰的需求?

      於是我發現,從小到大,我就是一個會不斷要求自己前進、成長的「好學生」,師長的命令,猶如御旨般,無論是否合理,我都會發揮FedEx(聯邦貨運)的精神,使命必達。

對我而言,「變好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,我不可能放任自己,每個星期都保持在沮喪的心情,我假定自己或他人,「沒有把問題徹底解決,就等於是失敗」,我看不見細微的變化。我忘記了,改變是需要時間等待與醞釀的。

我的急躁,就像是一個一直把壺蓋打開來檢查的人,這樣的動作,並不會加快燒水的時間,卻只會拖慢水滾的時間。只要我無法徹底相信,個案已經正他自己的方式,解決他自己生命的問題,個案就不會有機會,瞭解到他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;假使我抱持著,個案必須有具體的好轉行為,才代表他對自己負責,這只是我讓自己安心的藉口,我的期待,反而會拖慢他成熟的速度。

就在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繼續與這位可愛的個案工作後,有趣的事情發生了,他的生命開始有了變化,出現了他想追求的事物,我們的對話開始有了活力,不再是無止盡的自我批判。

在這段期間,他很努力讓自己有所不同,他開始計畫自己的生活,期盼夢想能成真,可惜的是,因為工作的關係,我們只有一年的諮商時間,我無法陪伴他完成目標,於是我們協議好,結案時,要一起回顧這一年的經驗。

      最後一次諮商,他帶著一份雀躍的心情進入諮商室,這是我從未看過的表情,坐定後,他拿出一張寫得滿滿的A4紙,開始陳述他在諮商的收穫和覺察,那當下,我真得很感動,那些曾經我以為是無效的回饋、面質和解釋,其實他都收到心裡了。

我問他:「花了多久時間整理這些資料?」

他說:「很快,半個小時,因為很多東西已經在那裡了,只是寫出來而已。」

我再問他:「是什麼讓你選擇要在結束時,告訴我這一切?」

他說:「因為妳的真誠,我才知道自己的行為,可能帶給別人什麼感受,而其他人又會怎麼看待我,這是我不熟悉的一塊,我總是在自己的想法裡,折磨自己,現在我知道了,要讓別人進入他的世界,必須先打開自己的心門。」

最後,我問他:「如果說將這一年的諮商,濃縮成一個畫面或意象,那將會是什麼?」

他說:「我會記得每個星期三的早晨,妳總會站在同一個地方,捧著一杯熱茶,輕呼我的名字,帶領我走進諮商室,那意味著我要學習誠實的面對自己。」

終於,我瞭解我對他的意義,便是一份穩定的關係,不會因為他是成功或失敗,而有不同的對待,在這裡,他不需要承受被拋棄(被評價)的恐懼,於是他才能夠長出改變的力量,不需要小心翼翼的,保護自己舊有的城牆,有勇氣探索新的環境。

謝謝他,讓我學到,原來我認定的好,不見得等同於他要的方式,我對他的期待,反映出我對自己的束縛,我總逼迫自己「好,還要更好」,我並沒有打自內心的愛自己,又如何要求個案做到,連我自己都無法達成的標準呢?

 

 按此推本文到噗浪!

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,請別吝嗇按下「推薦」,或在「迴響」中告訴我,你的想法喔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